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科技动态

2010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传达提纲——教育部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科技部年度工作会议精神,部署2010年高校科技工作,进一步推动高校科技创新,4月10日至12日,教育部科技司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了《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会议》。大会由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武贵龙主持,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做了重要讲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局长孟宪平、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徐芃处长出席会议并做了讲话。

  会上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做了题为《再接再厉 预先谋划 为“十二五”高校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的重要报告。

  报告提出了2010年重点抓好的8项工作。

  2010年高校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加强战略研究,做好顶层设计,培育高校科学研究核心竞争力。扎实推进改革,优化科研环境,继续推进科研助理制度,科学配置基本科研业务费。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提高高校学术声誉和国际影响。进行高校基础研究特区建设试点。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大力组织协调承担重大任务。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工作水平,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提高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全面协调发展。

  重点做好以下8方面的工作。

  (一)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各项任务,做好“十二五”科技计划的衔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在研究吸纳社会各界意见后颁布实施。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质量的各项政策措施和改革措施,都会逐步展开。在教育规划工作框架中,地区也在制定区域性教育规划,以争取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国家科技计划也在新老衔接之中。要做好主体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工作。动员高校专家为各类科技计划总体规划和指南制订贡献力量,推荐更多专家进入相关专家组,积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并加强过程管理。

  (二)注重源头创新和自主创新,推进基础研究特区建设

  进一步强化高校的原创性研究,实现以认识世界为驱动的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与以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需求驱动的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双力驱动,学科发展推动与任务需求牵引相结合,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与人力资源支撑。

  工程技术学科领域一样需要原创性研究。要进一步支持工科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和技术进步趋势,在应用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

  2010年将试点建设基础研究特区。具体举措包括,整合资源、持续支持、政策保障,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环境和条件;高度重视人才的吸引与培养,尤其要把引进国际“顶尖”科学家和培养有潜质的青年学术领军人才作为重点任务;积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集聚各方面的资源,建立资源支持和保障的新模式;特别注重对交叉和新兴基础研究领域的支持,创造条件,推进学科之间的联合与协作。鼓励基础研究学科与医学、海洋、环境、能源、空间科学等综合性学科之间的紧密融合。

  (三)进一步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争取各类基地平台

  持续推进高校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力度争取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野外观测台站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创造条件使目前尚存空白的行业高校、地方高校,特别是中西部高校实现国家级创新平台零的突破。

  继续实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围绕重大专项,建设若干联合研究中心。针对产业振兴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继续实施创新团队项目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重视团队、人才的结题验收和后续支持。启动建设若干新兴交叉学科引智基地和地方引智基地。推动建设教育部医学科学中心、“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院”。

  会同发改委启动并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完善高校技术专利和中介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育服务和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组织管理,继续推动建设实施。推动大学科技园等为企业创新开展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利用新兴产业发展可以提早布局的特点,会同部内有关司局,在新兴产业人才、学科设置等方面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推动高校统筹学科群、技术创新基地、核心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支撑服务体系,为培育新兴产业贡献力量,尽可能多地争取国家可能投入的新兴产业培育经费。

  推动产学研结合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高校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沟通渠道,定期交流高校科技进展和产业发展需求,听取企业意见,获得源头信息;加大推动与行业共建高校力度,加强同行业协会的沟通联系,完善信息沟通交流渠道。关注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关键技术,加强前瞻性技术组织力度,推动高校围绕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多学科交叉,着力完善创新链条,推动单元技术成为成套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形成重大成果,推动合作向更高层次、深度、广度发展。组织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基地,围绕具体行业和产业结成联盟,提高服务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综合能力。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当今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趋势,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参与国防领域重大专项,为国家安全作出有力度的贡献。

  (五)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对外科研合作管理

  希望通过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通过推进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高校参与国际大型科学项目合作研究,在国际战略科技前沿领域与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进行深度合作,提升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培育一批能够进入国际主流刊物群的学术期刊。

  加强高校系统对外科研合作保密工作,注重薄弱环节的管理。

  (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高校科技运行机制

  继续推动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建设专职科研队伍,建立高校科研助理制度,在高校形成由教师、专职科研人员、科研辅助人员、博士生构成的分工合理、协调高效的科技创新队伍,提高科研效率,促进科研和教学的紧密结合。

  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工作,是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专职科研队伍的难得机遇,要继续大力推进。不久前,教育部联合科技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关工作的通知》,切实将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作为高校一项长期重要工作来抓。组织学校研究制定并落实工作计划,力争全年吸纳毕业生6000人左右。将拟定高校科研助理聘用暂行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科研助理岗位设置、岗位职责、聘用管理、薪酬标准等,逐步建立高校专职科研队伍聘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各高校要加强统筹领导,明确规划目标,用好用足政策,积极探索实践,力争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实现新突破。

  各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专项资金的认识,高度重视,准确把握定位;结合国家、学校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建立有效措施和工作机制,规范组织管理;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体现特色,突出重点,用好、管好专项资金,使之发挥最大效益。

  (七)进一步加强区域高校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创新能力

  对地方高校科技工作,一是坚持整体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地方重点建设的211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和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要通过建设体现区域特色优势的创新平台和基地,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二是加强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继续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强地方高校创新基地建设,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研究条件。四是支持地方高校和教育部直属高校之间在科技工作方面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

  (八)惩防并举,重在预防,从教育、制度、监督和查处四方面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

  坚持把教育作为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

  坚持把制度作为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重点。

  坚持把监督作为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关键。

  坚持把必要的查处作为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手段。

  教育部推动工作的重点在制度建立和查处上。从深层次上讲,如果科研不端行为在较大范围发生而且屡禁不止,往往反映出管理体制中存在着根本性缺陷。在当前国内科技界大环境无力改变的情况下,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高校的学术小环境,加强校园创新文化建设。

  一是坚持学术行为的客观标准,摒弃小团体、门户分割的陋习。二是大力弘扬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树立诚实守信的学术道德。三是适当淡化成果、奖励与物质报酬、个人晋升紧密挂钩的倾向,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简化科技管理程序,大幅度减轻科技工作者事务性负担,保证从事研究工作时间和精力。

  最后谢焕忠司长强调要加强战略研究,精心谋划高校科技新突破

  他强调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年,是高等教育改革之年。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知识、文化贡献,同样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充分发挥创新潜力,促进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工作协调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他要求高校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为区域经济较快发展服务。

[2010-10-19]

版权所有  长春中医药大学科研处  网络信息员:郭骏骐
地址: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博硕路1035号  
邮编:130117  传真:0431-86172168
项目科:0431-86045205  成果科:0431-86045421
实验室管理科:0431-86045206 综合科:0431-86175208
欢迎第 位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