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科技动态

我校教师在医学学科顶尖期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发表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教师毕野在医学学科顶尖期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IF: 14.7)在线发表题为“Precise nanoscale fabrication technologies, the “last mile” of medicinal development”的综述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长春中医药大学公共实验中心教师毕野,通讯作者为吉林大学教授滕乐生、MD安德森肿瘤中心博士生董是言。该论文探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精确纳米制造策略,还提及引入人工智能来引导纳米药物制造,以加速其转化进程,为未来纳米药物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曾被寄予厚望的纳米药物,作为“神奇子弹”,尚未在真实世界中充分发挥其潜力。制造技术方面的障碍常在研发进程中被忽视,次优的制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纳米药物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高效转化。通过重新设计现有的纳米药物制造工艺、个体化制造和模块化技术,有望解决纳米药物当前面临的困境,使其能实现预期效果。

综述从工业角度讨论精密纳米药物的大规模制造技术,分析包括既定的纳米制造方法和新兴技术,同时考虑技术和科学方面的进步。尽管学术界开发了大量纳米制造技术,但转化成功率仍然有限。这种差异源于不成熟的制造过程,缺乏对质量属性的充分控制。克服纳米工程挑战的有效策略涉及开发可扩展、高通量方法精确操纵纳米药物化学和生物成分的先进平台,包括可接受的质量控制;大规模、可重复性和通用性的过程验证;复杂系统的精确控制和功能化;简单的下游流程。将新概念转化为商业上可行的药品需要复杂的设计和制造技术,综述重点解析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纳米制造策略的技术特点与应用场景。同时,先进制造技术的出现,包括微流控平台、三维打印、DNA折纸笼和工程细胞衍生纳米平台等,为纳米药物的未来提供了新的乐观情绪。人工智能作为一种“赋能”工具,为系统分析纳米药物结构-功能关系提供了新手段,为先进材料的合理设计和纳米结构的精确制造提供了理论和经验规则。人工智能辅助纳米医学迭代合成的集成管道,包括:自组装预测、微流控智能设计、DNA折纸自动化设计等,加速了纳米技术医学转化。

纳米医学制造的革命性技术正在释放,这些技术对精密纳米结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见解。推进纳米药物转化的重点是开发具有成本效益、可重复的合成途径,未来的商业化努力应优先考虑模块化的“即插即用”合成系统的开发。合理设计、数字支持的纳米药物是克服当前局限性的关键。


[2025-03-20]

版权所有  长春中医药大学科研处  网络信息员:郭骏骐
地址: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博硕路1035号  
邮编:130117  
项目科:0431-89989168  成果科:0431-89989166
实验室管理科:0431-89989160 综合科:0431-89989155
欢迎第 位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