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平台建设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


成立时间:1992年

批准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研究方向:中药新药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研究。

人员组成:

  机构主任:冷向阳

  机构办公室主任:杨海淼

  机构办公室副主任:崔英子

  秘书:高宏伟

  药品、资料管理员:张淑慧

  办公室文员:刘广文

  I期办公室副主任:李振华

  I期护士长:沈建

研究内容:

  12个专业科室床位数均在60张以上,其中脑血管、心血管、骨科床位数分别达到210张、120张、120张,符合我国GCP要求,能够满足药物临床试验需要。2010年医院日均门诊量2998人次,日均住院77人次,临床试验病源充足。

  各临床专业科室有必要的诊疗、抢救及急救药物,具备防范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应急预案处理委员会能够协调各专业科室与检验室、重症监护病房等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关系,最大限度保护受试者安全。各专业科室设有临床试验药物及试验用品专用储藏设施,保证临床试验药品分发合理、安全、有序,保证临床试验资料存放安全,保密性好。每个专业科室都设有专门的受试者接待室,能够保证知情同意过程规范、合理、符合规定。

  严格按照GCP要求开展临床试验项目,加大对临床试验项目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一是加强对临床试验项目的前期预审工作,保证承担专业新药临床试验的资格及项目临床研究的合法性;二是规范知情同意书签署流程,保护受试者权益;三是规范临床试验用药物及物品的管理流程档案管理,完善档案归档、借阅流程。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机构新老专业均能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研究项目均在我院研究基地备有档案,均具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二是参加试验的受试者均在理解所接受的试验的基本告知情况后自愿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三是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各专业科室能够执行GCP要求,按照研究程序认真完成药物临床试验。四是药物临床试验记录完整,体现在研究病历和CRF表中。试验用药品管理的二级管理制度健全,记录完整。

  2009年至今,各研究专业共承接Ⅰ~Ⅳ期药物临床试验100项,其中生物等效性临床试验19项,药代动力学临床试验1项,II期临床试验45项,III期临床试验32项,Ⅳ期临床试验3项。

  I期临床试验室:

  我院I期临床试验研究室由I期病房和药代动力学分析实验室两个部分组成。I期病房现有床位24张,病房常规设备齐全,有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抢救车等必要的抢救设备,能够对临床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紧急情况做出快速反应及处理。有受试者相对独立的活动和休息场所、专用生物样品采集室、医护人员值班室、办公室和/或受试者接待室等。试验用药品、试验用品有专用设施储藏,并单独设有试验资料的保存柜。抢救车内必备的抢救用药品齐全,保存和使用记录完整。仪器设备专人保管,均处于可使用的正常状态。分析测试实验室隶属于国家三级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配套实验室。主要承担药物中药耐受性试验、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试验、连续给药药代动力学试验、生物等效性试验研究等。I期临床试验研究室负责人由机构办公室主任兼任。目前,I期病房有研究人员7人,其中临床医生2人,均为医学硕士学位、主治医师。护理人员5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人。均经过药物临床试验技术和GCP培训。具备临床抢救经历和较强的抢救能力,可熟练操作各项抢救设备。

  分析测试实验室有研究人员10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中级职称4名,初级职称7名。拥有仪器设备总价值193万元,其中I期临床试验研究室仪器设备43万元,药代动力学分析研究室仪器设备150万元。包括:高效液相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蒸发光检测仪、流式细胞仪、薄层扫描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精度微量电子天平等。

  建立并执行 = 1 \* ROMAN I期临床试验临床研究标准操作规程(SOP)、管理制度共71项。

  脑病科(脑血管专业):

  成立于1982年,是医院最早成立的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专业科室之一。近5年主持中药新药各期临床研究项目13项,参加55项,其中Ⅱ期36项、Ⅲ期31项、Ⅳ期1项(见附件12)。科室在国医大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任继学教授带领下,1985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被确定为博士点授权单位。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8年通过验收,现为“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07年通过验收,现为“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08年科室“中风病破血化瘀研究室”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中风病。

  科室多年来研究方向稳定,运用多种现代方法和手段对中风病、痴呆、郁病、痿病、偏头痛等病进行前瞻性、深入系统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在已故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脑髓理论”指导下,自国家“六五”期间开始中医药防治中风病的研究,在中风病急性期的研究中,以任继学教授为首的课题组,提出了新的病机理论:气血逆乱,瘀、痰、热、风、浊毒,五邪互相渗透,伤损脑髓之元神。根据以上病因病机,提出了新的治疗中风病治法为:破血化瘀,泄热醒神,豁痰开窍。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承担了国家“八五”重点攻关课题“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并在分子水平验证了其科学性,专家鉴定结论:“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获得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为内科治疗出血性中风开创了一条新路。参与制定《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一代标准、二代标准),广泛应用于临床、科研、教学研究中,并被纳入中医行业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七五”以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支撑项目、973项目、863项目,目前承担课题40项,取得省部级及厅局级成果11项,先后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吉林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等10项。主编了全国第一部《中医急诊学》规划教材,开创了中医急诊学学科。研发的治疗脑梗死新药“益脑复健胶囊”成为国家准字号药物,两种治疗脑梗死新药“醒脑健神胶囊”、“中风脑得平胶囊”均已转让给厂家,并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目前科室已建设成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学术造诣较深,具有创新学术思想,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5名,全部医生均获得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后2名,博士学位及博士在读6名,学科队伍在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等方面均较合理。

  科室特色在于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提出“脑髓学说”,以此指导临床治疗,并证明所提出学说的正确性、可重复性,而且通过系列课题的研究,在动物实验方面也证明了其治病机理。上升为“脑髓理论”,丰富发展了中医理论。在中风病研究中,参与制定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和《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在中医药行业广泛应用于临床、科研、教学研究中,并以行业标准形式发布执行。在出血性中风的研究中,提出破血化瘀治疗大法,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对中医脑病学术进步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学科为“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专科副组长单位,痿病协作组组长单位,负责制定脑出血、痿病(格林巴利综合症)诊疗方案并组织全国各家单位进行方案验证工作,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心病科(心血管专业):

  成立于1988年,2002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并先后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专科,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及心血管重点研究室,2008年被确定为中医临床研究型基地,重点研究病种冠心病。

  心病科共有开放床位120张,医生20名,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4人、医师8人。博士学位4名、硕士学位14名,科室人才梯队合理。多年来,在学术带头人黄永生教授,现任主任邓悦教授、副主任姜丽红教授、陈颖教授的带领下,积极开展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曾承担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复律保心平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研究”。现承担科研课题1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科研获奖3项,获科研成果11项,院内制剂5种,成果转让4项,出版著作9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科室一直注重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齐头并进,在搞好临床工作、不断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鼓励科室医生及研究生积极参与到GCP研究工作当中,均参加过国家GCP培训并全部通过考试,取得相应资格,也是医院成立较早的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专业科室。近5年来,科室参与的中药临床研究项目共有56项,其中主持12项,Ⅱ期25项、Ⅲ期28项、Ⅳ期3项(见附件12),发表相应文章近50篇,并有多个品种通过国家审评批准上市,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专科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型基地的平台,积极参与多个重大中医药行业专项的研究,包括负责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关键技术转化及应用研究”子课题“稳定性心绞痛中医治疗方案的研究及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方案的再评价研究”,研究经费375万元。

  总之,心病科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及几代人的建设,现已成为具有高科研层次、高临床技术的新药研究技术平台。

骨伤科(骨科专业):

  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专业科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吉林省教育厅重点学科、省级重点研究室。目前开放病床数130张,现有医生28人,教授8人(终身教授1人),副教授12人,讲师5人;博士6人,硕士14人,硕士生导师9人,博士生导师2人。引进国内知名脊柱专家杨有赓教授为脊柱外科学术带头人,聘请亚洲著名脊柱侧弯矫形专家张国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海涌教授为客座教授,开展脊柱创伤、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侧弯等疾病手术治疗。

  骨伤科学科带头人赵文海教授是吉林省高级专家、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家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审评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评审专家等职务,在全国骨伤界享有声誉。主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伤科学》,“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骨伤科学基础》,编写国家级教材4部,均为副主编,并主编《骨伤科实习指南》配套教材,制作卫生部视听教材《骨伤科检查法》。另有多名学科人员做为副主编、编委参加“十二五”规划教材。

  加强科学研究,提升科研层次,扩大科室在国内外学术影响力是科室一贯努力的目标,确立骨性关节炎、骨坏死、骨质疏松症、脊柱疾病、创伤等5个稳定研究方向,并在稳定研究方向上不断深入,以应用研究为主,加强基础研究,形成并逐步扩大稳定研究方向上的科研优势,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成为国内领先的骨伤科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中心。目前主持科研课题34项,其中:国家科技部子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国家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113篇。

肺病科(抗感染专业):

  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专业科室,近5年参加药物临床研究31项,主持7项,其中Ⅱ期20项、Ⅲ期18项(见附件12)。从1988年建科至今,逐渐发展壮大,规模逐渐扩大,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省级重点研究室、重点专科。临床医疗和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形成了规模合理、技术力量雄厚、人员结构合理、医疗设备先进、临床疗效显著的医、教、研相结合的肺病学科研究梯队。学科带头人宫晓燕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是吉林省名中医,全国首届百名女中医师,获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高徒奖。近五年发表“扶正除疫颗粒对免疫功能低下动物免疫调节的影响”等学术论文7篇,获省级优秀学术论文奖1篇,编写《呼吸病临床诊治》等著作13部,主编9部,参编了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等不同层次教材的编写工作。承担和完成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4项,其中获吉林省科技成果10项,获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1项为第3名,省科技进步奖3项,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参与开发了一系列肺病用方。长年承担长春中医药大学博士生、研究生、留学生、本科生的中医内科及中医学导论的教学工作,在“非典”期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防治“非典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为吉林省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专家组组长。

  科室多年来探索中医药对肺病疾病防治的方法,积累并形成专科专病的中医诊疗优势和特色,尤其对于间质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咳嗽、肺炎、时行感冒等疾病进行长期多层次、系统性研究。特别是2003年非典来袭期间,在已故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的指导下,从“疫病”、“伏邪”的角度论治非典,在国内率先制定出防治方案。任老作为吉林省中医药防治SARS首席专家,研制出“扶正除疫颗粒”,服用9万余人,无一例发病。该项目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妇科(妇科专业):

  我院较早确立的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之一。从1962年成立以来,学科不断发展壮大,医、教、研同步发展。1985年首批被确定为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1990年首批被确定为吉林省优秀课程,2008年被确定为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现有病床80张。

  在学术带头人国家名医杨宗孟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发展方向稳定,突出中医特色,使多种临床常见病形成了自己的诊疗规范。尤其是不孕不育症等疑难疾病,从多种治疗途径入手,既有中药内服,又有中药外治,收到满意疗效。并使多个有效方剂形成院内制剂投入临床应用,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杨宗孟教授的《女宝》获得第36届世界尤里卡银奖。

  科室善用中医中药治疗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如月经病、妊娠病、妇人疑难杂病等疾病,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临床酌情采用口服、中药保留灌肠+灸疗神阙穴、微波或神灯照射等不同途径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满意疗效。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病因、不同证型的不孕症分别应用不同的方药,分别予以抗炎、诱发排卵、改善黄体功能、人工周期等治疗,达到受孕的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白斑、异位妊娠均有独到之处。临证擅用补气养血、补肾健脾、升阳除湿、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消癥止痛等治疗方法,治疗失血性月经病、带下病、先兆流产、缺乳、宫外孕、盆腔炎、绝经前后诸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肿瘤等疾病,形成了诊治妇产科疾病的特色。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调治妇女亚健康,既缓解了症状、治疗了疾病,又解除了妇女应用激素的恐慌。对于妇科肿瘤等疾病,积极开展妇科常见病的手术治疗。

  科室自确立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专业科室至今,所有临床研究人员均已参加过GCP培训,近5年参加新药临床试验共计64项,主持8项,其中Ⅱ期42项、Ⅲ期28项、Ⅳ期2项(见附件12)。

  目前科室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全科医护人员23人,其中硕士7人,博士2人。每年承担硕士研究生、大学中医本科、中西医结合、专科、成人教育、留学生的中医、西医妇科1000余学时教学任务。现有在校妇科硕士研究生23人。近5年来科内医护人员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副主编及参编学术专著20余部。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宫颈糜烂的诊疗技术》、《灸疗神阙穴治疗肾阳虚月经不调的规范化理论研究》曾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科研课题,代表我校在中医妇科领域采用外治法治疗疾病已走在了前列,并已申请了专利。现有在研吉林省科技厅、中医局科研课题。曾经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肾病科(肾病专业):

  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专业科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重点专科,吉林省教育厅重点学科、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省级重点研究室。科室成立于1985年,同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被确定为博士点授权单位。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科室多年来研究方向稳定,运用多种现代方法和手段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尿路感染、糖尿病肾病等病进行前瞻性的深入系统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近5年,肾病内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博士学科点科研基金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吉林省科技厅课题2项、吉林省教育厅课题1项、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3项。吉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2003~2010年,在国内外各类期刊共发表论文7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篇。近5年来,参加国家新药Ⅱ、Ⅲ期临床5项(见附件12)。

  科室病床90张,现有吉林省名中医2名、教授5名,副教授4名,主治医师5名,助教5名,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12人,已建设成一支梯队合理的学术队伍,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等方面均较合理。

  本科室特色在于中医特色突出,以中药汤剂口服、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塌渍、中药泡脚、中药药浴,穴位贴敷、针灸治疗,有院内制剂尿毒康灌肠液、肾炎2号、清咽利喉糖浆、热必清等,疗效突出,研究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肝脾胃病科(消化专业):

  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专业科室。科室成立于1990年,在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刘铁军教授带领下, 2000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05年被确定为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 “十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08年通过验收 ,现为“十一五”重点学科专科单位;2005年被确定为博士点授权单位;2008年“中医肝病研究室”被确定为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研究室;2010年被评为长春市名科,现有病床90张。

  科室多年来研究方向稳定,运用多种现代方法和手段对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肝硬化腹水、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消化道溃疡病等病进行前瞻性的深入系统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在刘铁军教授“中医下法与肠肝循环等理论”指导下,自“十五”期间开始中医药防治肝病的研究,以刘铁军教授为首的课题组,提出了新的学术理论,其包括:中医下法与肠肝循环理论、肝病内伤发热与肠源性内毒素理论、肝病后抑郁症理论、酒精性肝病湿热酒毒瘀结理论等。多年来承担和参加多项国家“十五、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工作。 “十五”以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支撑项目,主持完成省部级、厅局级科研成果6项,在研课题包括国家科技部“十五”多中心重点攻关课题1项,省科技厅、教育厅课题等5项,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1部。近5年获吉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科学技术协会三等奖1项,获SFDA新药临床批件一项,并成功实现成果转让,目前处于新药临床研究阶段。还精心研制开发了与自己学术思想相关联,与肝病发病特点与走向相适应的院内制剂7项,在各级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学科队伍在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等方面均较合理。学科带头人刘铁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会委员,吉林省中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2年荣获长春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专家”,2003年被长春市卫生局授予 “长春名医”,2004年由省政府确定为“拔尖创新人才”光荣称号,2006年被吉林省卫生厅授予全省卫生系统创建“医院诚信体系”活动“诚信个人”及长春市委“优秀人才”荣誉称号、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的光荣称号,2008年获得“吉林省名中医”荣誉称号,同时于2003-2005年分别获得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先进专业委员会、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优秀学会工作者、省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先进专业委员会、省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先进会员等荣誉称号。

  本科室特色在于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尤其重视以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临床治疗,丰富发展了中医理论,扩大了中医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目前科室为“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染病重点专科协作单位,正在和其他兄弟单位对肝瘟病诊疗方案进行方案验证工作,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内分泌科(糖尿病专业):

  中医内分泌病学科创建于1987年,为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重点学科”和“吉林省中医糖尿病重点专科专病”科室,具有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的能力,并承担新药及临床药理基地的工作。我学科具有专科专病门诊、病房、实验室等。实验室规模达到了国家二级实验室标准。科室致力于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病进行前瞻性的系统性研究。以内分泌疾病的发病机制、证候标准化、诊疗规范化为研究重点,坚持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开展各项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008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全国优秀健康俱乐部”。 2009年被评为博士后流动站,为医疗、教学、科研基地。曾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的研究,为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长春市中医名科。
人员配置:学科带头人为科室主任朴春丽教授,学术带头人为南征教授,副主任为何泽教授。现有病床90张。目前有医护人员28人,其中医生14人,护士1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教授4名,副教授3名,博士后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7人。其中省名中医1人,终身教授1人,市名中医2人,1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养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名省优才,形成了以教授、副教授为学术骨干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学术梯队结构合理。

  科室以防治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肥胖、代谢综合症、痛风等内分泌代谢疾病为主。 重点治疗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合并脂代谢异常、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痛风、更年期综合征等女性内分泌失调。 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3项,吉林省优秀新产品奖2项,长春市首届发明发明奖1项,辽源市科技进步奖1项,白城地区优秀新产品奖1项。以往共结题18项。目前在研课题15项。其中国家“十一五”传染病重大课题1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1项,国家新药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博士后基金1项,吉林省科技厅课题3项,吉林省教育厅课题3项。主编、副主编教材17部;主编著作13部;副主编著作4部;参编著作22部。 

  老年病科(老年痴呆专业):

  老年病1科成立于1997年7月,现为吉林省中医中药医管理局老年病重点专科,国家老年病GCP基地。我科现有医护人员20人,其中正教授1名,副教授3名,主治医师及医师各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7名。主治老年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塞,老年痴呆,慢性胃炎,结肠炎,糖尿病,失眠,便秘等。现为吉林省中医中药医管理局老年病重点专科,国家老年病GCP基地。在杨丽华主任的带领下成功申报国家级及省级课题20余项,并在国家及省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出版著作2部,参与编写著作8部。

  老年病2科成立于1985年,现有医护人员18人,其中医生9人,包括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经治医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硕士学位7人,专业护士11人.现有病床60张,门诊诊室2个。科室为老年病及其相关学科,主要是以老年病及其老年相关疾病为主,其中包括老年性心血管疾病,老年性高血压病,老年性脑血管疾病,老年性内分泌代谢疾病,老年性消化系统疾病及更年期综合症等多种老年性疾病。特别是对老年性冠心病,老年性脑梗塞,老年性胃炎, 胃动力不足,老年性溃疡病方面,有一定特点. 科室重点治疗疾病主要是老年病及老年相关性疾病,主要以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几老年性消化系统疾病,比如老年性冠心病、老年性高血压病、老年性脑梗塞等多种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性溃疡病、老年性胃动力不足等各种老年性消化系统疾病等。 科室先后承担省中医局课题、省教委课题、省科委课题20余项。其中包括外治法治疗胃脘痛的整理研究,胆康治疗胆囊炎药效学研究、参术养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清开灵注射液合清热化湿解酒汤治疗酒精性肝炎的干预性研究,健脾益气、合胃通降法治疗痞满证的规范化临床研究,调脂治疗对老年患者心脏保护作用的临床实验研究,中药漱口法治疗复发性口疮的整理研究等。平均每年约有1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及省级期刊上发表。

  肛肠病科(肛肠病专业):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为吉林省内较早成立的肛肠专科,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本着专科治疗专病的优势发展理念,科室业务人员不断钻研专业理论,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医疗、科研实践,融贯古今,汇通中西,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对肛肠疾病的特色治疗。肛肠科是国家重点专科,省级重点专科及学科,吉林省中医局设立的省级肛肠大肠疾病研究室,国家临床药理基地肛肠专业分基地。是吉林省中医肛肠学会主任单位。学术带头人周建华教授是吉林省名中医、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外科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主任。2005、2006两年被长春市总工会评为“医德标兵”,2007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中医肛肠学科知名专家”称号。2008年被吉林省卫生厅、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省医德楷模”,2008年被吉林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被吉林省人事厅授予“吉林省名中医”。科室以周建华教授为核心,建立了合理学术梯队,科内拥有正教授3名,副教授4名,主治医师3名,经治医师3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8名。科室分为门诊、住院疗区、研究室三部分。门诊年就诊人数约10000余人次,常年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出诊。住院疗区有病床70张,平均床位利用率为130%,年住院患者数约1000余人次,其中外埠(长春市区以外)人数约300人。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埠疑难患者前来我科就诊,被省内业内人士称为“吉林省肛肠疑难病诊疗中心”。 主治各种常见肛肠疾病如:痔、肛瘘、肛周脓肿、肛裂;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结、直肠肿瘤:结直肠癌、息肉、息肉病、各种良性肿瘤;各种类型便秘:出口梗阻性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混合型便秘;肠易激惹综合征;肛门周围各种皮肤病:湿疹、白斑、癣、大汗腺炎等;各种肛肠先天性疾病:先天性巨结肠、阴道直肠瘘、尿道直肠瘘;各种医原性疾病,肛门直肠外伤等。 科内人员先后发表国家级、省级专业论文数百篇,承担国家中医局、省教育厅、省中医局科研课题10多项。曾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四等奖一项,吉林省高等教育技术一等奖一项,吉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尤其是承担的国家中医局“电针白环俞用于肛门病术后止痛的规范化研究”课题,得到专家的认可,并列为全国推广的项目。

  外科(外科专业):

  成立于2011年3月,医师7人,护士7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3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1人。 主治普通外科手术。感染、创伤、失血、肿瘤、甲状腺疾病、乳腺疾病、胃疾病、肠疾病、胰腺疾病、肝胆疾病及血管疾病等。 

  眼科(眼科专业):

  成立于1956年,200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中医白内障医疗中心”建设单位,2006年被列为吉林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重点专科,是国家GDP新药临床研究基地。现拥有固定床位40张,医护人员2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吉林省名中医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我科室人员组成梯队合理,医护人员中具有博士学历2人,硕士学历7人,每个研究方向都具有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术带头人和具有高学历、丰富科研实践经验、工作作风踏实的高水平医生及教研人员,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同时,我学科为中医眼科硕士点,每年承担本校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专升本、留学生、研究生等眼科学的教学任务。我科多年来以独特的疗法和卓越的疗效为基础,力争做到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专科特长,以专病特色服务于人民,坚持以提高疗效为核心,以科研为后盾,深入探讨研究以中医中药治疗眼科疾病的新手段、新技术,在中医药治疗各种疑难眼病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和良好的口碑。 对于眼科常见的结膜病、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葡萄膜炎、玻璃体疾病以及各种眼底疾病均有独到的治疗方法。同时拥有总值1千余万元的先进诊疗设备,如高清晰手术显微镜、超声乳化仪、眼底激光、准分子激光仪以及眼科OCT、脉络膜及视网膜血管造影仪、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等现代化的辅助检查仪器,可以开展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离、准分子激光、鼻腔泪囊吻合等手术。 是集医、教、研为一体、中西医并重的综合性现代化专科。在数十年的工作中,围绕以临床疗效为核心、以科研工作为先导,在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从而在国内中医眼科界拥有良好的学术地位。

  近年,我学科完成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中医药管理局一等奖1项,参编教材6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100余篇。并且在已经完成《审视瑶函》文献整理研究、《目经大成》等古代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整理、分类和归纳古代和现代中医五官科学的研究资料,构建文献资料数据库,为中医眼科学临床和科学研究提供信息和指导服务。 



[2013-09-22]

版权所有  长春中医药大学科研处  网络信息员:郭骏骐
地址: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博硕路1035号  
邮编:130117  
项目科:0431-89989168  成果科:0431-89989166
实验室管理科:0431-89989160 综合科:0431-89989155
欢迎第 位来客